协会概况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建筑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文章来源: 发布于:2015-12-25 点击:2040

把握新形势 找准定位稳步发展理性发展 


       主持人:今天除了建筑产业化之外,我们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这个议题由企业代表来谈更能启发思考,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民营建筑企业中的领军企业之一,楼永良董事长,您对此有哪些思考?
       楼永良:对于当前形势下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我认为机遇与风险并存,企业一定要稳步发展、理性发展,在优胜劣汰中做强做大。
       中天建设10年来产值平均每年都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但是接下来,我们要把增速控制在10%以内,争取3年之内跨过千亿元大关。核心业务要稳步发展,要以质量、诚信为基石,关注、控制经济调整期凸显的风险。一是适度拓展海外业务。随着“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海外市场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中天建设将以自己的资源为基础,开拓东南亚市场。二是向大土木方向拓展。中天建设在地铁等领域已经耕耘多年,到2016年,中天建设拥有的盾构机数量将达到15台。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管廊建设等,也是我们将要致力的领域。三是向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中天建设强化设计研发大脑,建造了杭州、上海两座设计研发大楼,拥有“中天设计”、“中怡设计”、“天怡设计”和“中天装饰设计”4家甲级设计院,各有侧重,错位发展,具备了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专业基础。通过一批EPC、BT、BOT等总承包项目的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程总承包管理经验。加快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对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可为业主和项目部提供超值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我们赢得市场。四是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浙江省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不久就会发布,中天建设将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等方面抢占商机。五是加快技术进步,推进建筑工业化。实施“技术进步”五年规划和“设计板块”五年规划。总部成立BIM中心,区域公司成立BIM分中心,加快项目BIM技术应用的推广。成立绿色建筑工业事业部,形成独立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装配施工能力;计划首批在全国建6个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其中浙江德清基地一期已建成投产;浙江金华、陕西西安两个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已在建设中,下一步还将在湖北武汉、北京、河南郑州等城市布局。最终,中天要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集成供应商。
       新常态下,建筑业充满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各种风险。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天建设将积极拓展PPP、BT、BOT、EPC、城轨、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等新兴领域,以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经营业务,努力从土建施工型向技术型、质量型、投融资结合型、总承包型和建筑工业化产品集成供应商转变。
       陈新胜:在新常态下,很多企业陷入了迷茫:房地产市场现在进入了调整期,企业转型后没有市场怎么办?我可以告诉大家,不要担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会健康、平稳地发展。有些地方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畸形发展态势,我觉得政府主管部门要负主要责任。合肥市采取了“控地”、“控规”、“控价”措施,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
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是关键
 
       主持人:合肥是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试点城市,陈新胜副局长,您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上有哪些心得?
       陈新胜:安徽省合肥市的建筑产业化工作从2012年3月份开始起步,目前已经拿出了500万平方米的项目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经过3年多的努力,现在,合肥聚集了一批国内先进的、经验丰富的一流企业,建成了9个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平方米。我认为,要做好产业化工作,应该遵循四个原则、完善四大体系、做到四个结合、确保四个可控。遵循四个原则,一是遵循强强联手原则。产业化是新生事物,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可能认为有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就是产业化了,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建筑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一流的建筑企业、一流的设计企业、一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一流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来共同推动。二是遵循政府主导原则。现阶段,推动产业化发展,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必须由权威的机构、专门的人员来跟踪、协调、总结、提高。三是遵循由传统建筑企业转型的原则。随着建筑产业化的快速推进,现有的企业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但是,转型的企业必须是传统建筑企业,其他行业企业不具备这个条件。四是遵循推向市场原则。产业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向建筑市场,只有推向建筑市场,建筑产业化才能发展、壮大。
       完善四大体系,一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筑产业化发展面临着技术标准瓶颈,没有形成适用范围广泛的成套技术标准体系,难以大范围推广并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完善招投标信用体系。现行招投标体系不适应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实际,其不完善难以保障建筑产业化快速发展。三是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产业化项目做得如何、群众是否认同、社会效益如何等,每个项目在前期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否则建筑产业化的推进就没有稳固的基础。四是完善服务管理和竞争体系。政府部门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后期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竞争。
       做好四个结合,一是与政府规划和重点工程相结合。当地政府规划中没有建筑产业化内容,建筑产业化就难以做大、做强。二是与政府各部门职责相结合。建筑产业化工作涉及10几个部门,如果各部门间互相推诿,建筑产业化肯定推行不下去。三是与市场相结合。企业不能一直依赖政府,在发展之初就要瞄准市场。四是与科研院所结合。建筑产业化是一项技术要求特别高、操作规程特别严的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随时会出现各种技术问题,政府、企业要与科研院所结合起来,发挥产学研的效率,用新技术来解决建筑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四个可控,一是质量可控。二是成本可控。在摸索阶段,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但未来成本会越来越低。三是工期可控。四是节能环保可控。
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需市场主体充分参与
 
       主持人:王晓玲副总经理有哪些补充?
       王晓玲:陈新胜副局长的发言是他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我也想借此机会,谈四点看法。
       一是施工企业提供的建筑产品,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建造的,最终都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以工业化方式建造的建筑在宜居性、舒适性尤其是安全性方面并没有得到政府权威部门的认可,这是制约工业化发展的因素之一。二是当前建筑产业化的主体仍然是施工企业,这是不完善的。施工企业是为开发商、投资商提供服务的,开发商、投资商提供土地和资金,设计单位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图纸生产。在这样的规则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没有设计单位和开发商的参与,施工企业要走上工业化道路是很难的。三是缺少标准、定额和验收等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撑。在我国,工业化施工仍然属于新生事物,部品构件采取工厂化预制生产,定额如何编制、成本如何核算以及项目的安全性等竣工验收必须涉及的问题,现在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四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政府部门而言是一个新课题,政府的市场管理对象也将随之改变,政府部门是否做好了准备,这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设计标准化是前提
 
       主持人:中南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起步比较早,目前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侯总您有哪些观点想跟大家分享?
       侯海泉:中南建设拥有房地产业、建设产业、土木工程产业和工业产业等产业板块,涉及房地产开发、商业管理与运营、造城、工程总承包、市政工程、地铁轨道交通、安装、装潢、钢结构、能源、机械、矿产和金融投资等领域。
       为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南在各级政府部门大力关心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率先致力于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的研究并付诸实践。通过多年的研究,公司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简称NPC体系)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累计施工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我们先后投入了5亿元资金,用于工厂的建设、建筑产业化的研发等,先后主编了《江苏省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参编了国家和辽宁省、天津市相关标准的编制。
       在建筑产业化实践中,可以说有喜有忧。我们较早地预见了未来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并提前布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也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设计标准化(包括结构设计的标准化和房型的标准化)的缺失,这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目前,从全行业看,很多设计、施工、构件加工企业都有技术盲点,国内现行设计规范都是按照传统施工现浇理论或者说是按便于现浇施工的思想构建的技术和理论体系,这导致企业在推进建筑产业化时没有标准可依,不知道该怎么做,有些工程的设计、施工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筑产业化国家设计标准亟待完善。到目前为止,中南仅在相关技术研发方面就投入了6000余万元,研发费用都是企业在负担,体系已趋于完善,我们愿意与政府部门一道,共同推动这项工作走向深入。另外,我们希望政府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牵头致力于工业化建筑中的房型标准化建设。目前,国内传统建筑均采用现浇施工,尺寸不统一,这种施工模式,培育出了建筑行业内的一些“裁缝店”,很多工程都需要“量体裁衣”,    如果要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必须把“裁缝店”变成“服装厂”。
       在转型升级方面,中南思考得比较多。一是将以“四商建设”为指南,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转型升级。中南将牢牢把握中国城镇化进程和“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期,整合全集团优势资源,以“集团军”的作战部署,建立“动车组”发展模式,打造集团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竞争优势。二是以金融产业为后盾,构建资本运营体系,实现“双轮驱动”。三是在企业体制机制方面,考虑充分利用“模拟股份制”,调动全员参与公司发展运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四是在创新能力上不断探索,先后实践了“被动式建筑”、钢结构住宅、3D打印技术等。五是在技术能力上不断开拓,以苏州中南中心的729米城市高度为代表。(来源:2015-12-18中国建设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