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概况

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的机遇与风险把控

文章来源: 发布于:2015-12-25 点击:1959

面对新常态 立足实际有策略地发展
 


       主持人: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动下,“走出去”发展、PPP模式已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首先请各位嘉宾阐述一下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的机遇与风险有哪些。
       邓绍超:本届论坛以“新常态、新思路、新发展”为主题,“新”,表现在发展方式、发展形态与之前不同,“常态”是指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阶段性的。在新常态下,我认为我们建筑业的发展有3个特点。一是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集中度将相对提高,未来大型总承包企业将相对集中,专业分包企业将更加专业化,这是建筑业较为合理的总体架构。二是发展方式趋于多样化。特别是建筑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将会带来很多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业态。三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海外尤其是东盟、东北亚、中北亚等地,将成为建筑行业新的市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筑国企,广西建工对新常态下“走出去”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觉得“走出去”要解决认识问题。为什么要“走出去”?企业“走出去”必须有内在动力,一定要对自己当前或未来发展有利。“走出去”要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确企业“走出去”的目标是什么,有些企业可能是为企业长远发展建立一个战略支点,有些企业可能是为了全球化配置资源、有些企业可能只是为了纯粹赚钱。像金螳螂收购美国设计公司,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去美国搞装修,它是为了吸收、借鉴美国先进经验、配置自己的资源。因此,目的不同,“走出去”要做的事情就会不同。怎么“走出去”?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可以先“走出去”;有愿望的企业可以与先行企业合作“走出去”;准备“走出去”的企业,目前很多国内项目都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实施的,可以先在国内练兵,为“走出去”做好准备。
        在“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要选好市场,其标准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法制规范、社会友好”,这几点缺一不可。另外,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有“比较优势”,不能进入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市场。广西建工在泰国用EPC模式建了一个糖厂,竣工之后,产量不断提升,在泰国创造了奇迹,现在工程不断,就是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刘国柱:说到“走出去”,对北京建筑业来说,我认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走到海外去,拓展海外市场;二是走到京外去,开拓外埠市场。北京面积16801.25平方公里,排在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9位,但是在北京注册和备案的建筑施工企业有1.1万家,在省级行政区中名列前茅。所以,北京建筑市场可谓“群雄逐鹿”。现在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今年1~8月,北京累计施工面积同比下降8.6%,新开工面积下降了26.5%,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下降了41.6%,装饰工程下降了69%。北京建筑市场产能虽大,但“僧多粥少”局面已经出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眼睛向外,拓展外埠市场,是正确的选择。这几年,不断听到北京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好消息。以往他们多是在中国周边和非洲等不太发达地区开拓,现在他们进入了热门发展地区和发达国家。像北京建工集团不仅成为英国曼彻斯特空港城项目的投资商,还承担了空港城项目50%的承建任务。该项目曾被习近平主席当场点赞,在英国和中英合作历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
       走出去,需要底气,光有意愿不行,要依靠综合实力和正确的策略才行。据我了解,在环渤海经济圈、津京冀一体化、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西部地区等的开发建设中,都有北京建筑企业的足迹。
       洪国川:以前,厦门的很多建筑企业不敢“走出去”,也不想“走出去”。为什么不敢走出去?因为实力不强。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前几十年一直处于海防前线,建筑业极不发达,民防类建筑工程较多,所以厦门的建筑企业规模都不大。2001年资质就位以后,厦门市一级建筑企业不到10家,如今,厦门施工总承包企业也才30多家。不想“走出去”,是因为厦门陆地面积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厦门的施工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大家不想“走出去”。
       近年来,九龙建设集团等企业积极行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走出去”并未被行业普遍接受。所以,今年,我带领厦门市建筑业企业代表,到江苏扬州、南通、苏州,参观学习了不少先进企业,力求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积极“走出去”。参观后,他们的触动很大。吴仲强:北京的建筑企业是积极“走出去”、厦门的建筑企业是筹划“走出去”,中亿丰则是被推动着“走出去”的。也就是说,中亿丰“走出去”,实际上是形势所迫和市场推动的结果。
       苏州城市建设大发展时期,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在6000亿元左右,这几年苏州开放力度加大之后,外地进苏企业很多,市场竞争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投资增速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形势逼迫着我们必须到外地去发展,到外面去寻找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市场的推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亿丰现在苏州市基础设施领域占比约1/7,但是在苏州的发展是有天花板的,再增长会打破业态的平衡,这也使我们必须“走出去”。因此,中亿丰在2012年开始进行产业布局,通过3年的努力,目前外地工程量已占到中亿丰整个工程量的1/3左右,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格局。
       在“走出去”过程中,中亿丰采取了几种有效的战术:一是依托大集团、大客户。“走出去”不能没有目标,首先要有项目能够落地,否则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我们瞄准了与我们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大集团,包括宜家、三星等,开拓外地市场。二是跟着投资热点走出去。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了投资的热点所在,只要围绕投资热点发展,就会有市场。三是结合当地政经商资源和企业本地化人才资源优势,有选择地开拓市场。四是带着资金走出去,比如参与PPP项目建设等,自己创造机遇。从结果来看,中亿丰在“走出去”发展中收获很大。一是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苏州人比较恋家,思维比较封闭,“走出去”后,企业的开放、包容意识增强了。二是管理能力提高了。“走出去”涉及总部对分支机构等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组织架构的改变、管理手段的升级就成为了必然,进而推动了企业的管理变革。三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提高了。固守本地时,企业的各种资源都是总部调配的,“走出去”之后,企业必须有效整合当地资源。
 
拥抱PPP模式 拓展建筑业发展新空间
 
       主持人:当前,伴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推进,PPP已成为建筑业避不开的热门话题。现在,业内有人认为企业必须参与PPP模式,也有人认为PPP项目风险过大,企业应该避而远之。各位嘉宾对PPP模式有什么看法?邓绍超:PPP作为一种项目运作新模式,我认为,企业可以参与。但在参与过程中,一定要遵守3个原则:安全、掌握动态、注意效益和效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一定要跟政府等参与方保持“沟通、合作、共享”。
       刘国柱:PPP是一种开发建设模式,运用这种模式的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享有特种经营权和收益权,利润比单纯施工高许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型升级来说,是极大的机遇。大机遇伴随着大风险,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应对风险我有几点建议:一是提升企业决策团队、项目团队的学习能力。“自我昭昭,才能使人昭昭”,团队的学习、适应能力是参与PPP项目的关键。比如,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推进PPP模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跟过去出台的BT、BOT相关规定截然不同,企业必须将政策研究透彻,才能进行下一阶段工作。二是提升团队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控能力,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组织施工生产。过去,企业如果接得工程太多、战线拉得太长,领导都会担心“管理半径大了”,会“手大捂不了天”,但是,现在BIM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提升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走出去”有风险,面对风险、防控风险,维护企业权益,是一项重要工作。
       洪国川:对于PPP项目,先天发展不足的企业绝不能涉足,因为PPP项目的资金占有量大、周期长,对企业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但是,PPP模式的一个特点是“捆绑式发展”,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好好研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抓住机遇。所以,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做个聪明人,要明白自己企业的长处和短处。吴仲强:PPP是机遇更是挑战。所谓机遇,即PPP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建筑企业有了更好的经营方向,经营得好,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所谓挑战,在某种程度上,PPP模式对建筑企业是一种考验。政府考虑采用PPP模式基于几个因素,一是债务可以消化、二是投资风险可以共担。企业对于PPP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关注、认真研究、有条件地尝试,总结经验过后不断推广。企业比较担心的几个方面,一是PPP融资规模大,施工企业原有的积累不多,要参与这样大的项目,必须采取不同的融资手段,这对于企业的融资能力是一个考验。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多。     
       PPP项目建设经营周期长,少则10几年,多则几十年,各种变化很难预测,如何控制风险,是对企业的重大考验。三是PPP合同的签订。政府在PPP合同谈判中是强势一方,政府换届、领导离任等因素的存在,可能会造成项目难产。
        中亿丰抱着“先行先试”的勇气和决心,于2014年起先后成立了以PPP为投资建设模式的“苏州现代有轨电车产业联合体”和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型PPP研究平台——中亿丰建设集团PPP研究中心,并通过PPP项目实施流程设计、融资结构研究、风险分担、绩效评估、合同设计等形成了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PPP项目运营手册,实现了PPP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转化。今年10月26日,中亿丰凭借良好的资金筹措方案和丰富的项目施工经验,成功中标了苏州市首个基础设施类PPP项目,即高铁新城北河泾景观及蠡太路改造PPP项目,并被列入江苏省财政厅PPP项目库,填补了苏州PPP模式建设的空白。
       主持人:我补充一点,从《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可以看出,国家鼓励施工企业进行业务转型和升级,从工程承包商、施工商向运营商转变,提倡施工企业在转型时,将自身经济利益诉求和政府的政策目标相结合。该《通知》提出希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环境、环保农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是目前发展不够好的、有待提升的领域,这就是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的方向。投资建设这些项目肯定会有风险,但是,如果不做这些项目,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会非常小。
 
做好风险防控 抓住发展新机遇

       主持人:大家都谈到,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面临着新的风险,那如何来预防风险呢?
       刘国柱:“走出去”的风险,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从企业自身,另一个是从政府角度。企业一是应该抓紧对一些政策法规的研究。比如说走到西部去,国家有投资的优惠政策,15%的所得税优惠,企业了解了政策,就会对发展非常有利。二是扩大管理半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鲁贵卿在《关于建筑业“+互联网”困局的思考》中讲到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以扩大企业管理半径的问题,包括信息化、BIM技术等,大家可以借鉴。政府应该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吴慧娟司长关于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等的讲话,给了企业很大的信心。
邓绍超:如何防风险,这个题目很大。我认为,就像练中国武功一样,要“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内练精气神”就是要打造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抓好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碰到的各种风险。“外练手眼身”就是要提高在不同的环境中配置资源、协调资源的能力。另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理念,谋求长远发展。
       吴仲强:我想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做PPP项目,风险把控要从几方面考虑:一要正确认识自己,不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不做不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特点的事;二要全面预控风险,要考虑到风险分担、要考虑到利益共享、要考虑组建联合舰队,避免风险由一个单位承担;三要对风险做好预先评估,做好预控方案,将风险尽可能地化解。
主持人:企业如果要“走出去”或者做PPP项目,可以向广西建工、中亿丰这样有实力、有经验的先行企业学习和合作,各地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应该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吸引像北京和厦门这样有志于“走出去”和参与PPP项目的地方企业,共同推动建筑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从我自身专业角度来说,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就是,“走出去”有风险,但是,只要带着“三宝”,风险一定可以降到最低。一宝:与本土律师共同走出去。中国承包商“走出去”,首先应聘请一家懂得中国企业需求、拥有海外资源和实务经验丰富的中国律师事务所,结成战略联盟并肩走出去,这样才能更好地熟练对接外国律师事务所。如果没有这种安排,中国承包商选择自己直接面对外国业主、建筑师、工程师、分包商等,企业的商业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二宝:适用中国法律。目前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很多去的都是亚非拉国家,法律体系和我国有很大差别,这也会导致很多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法律风险产生。所以,只要有可能,应尽量适用中国准据法。三宝:选择境内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仲裁。在异国他乡做项目,遇到争议如何快速、公正处理?这个问题需要提前设计、提前预防,选择境内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仲裁,应该更符合国际惯例,特别是在双方或其母公司都是中国企业的情形下,要选择国内的仲裁机构仲裁。如果该仲裁机构擅长处理国际商事仲裁并在仲裁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更好。(来源:2015-12-18中国建设报)
返回